01
总理就就业形势答记者问: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2020年5月28日16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
在回答记者有关就业问题时,李克强表示,今年确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确比去年低,实现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我们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定为6%左右,今年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是6%了,所以我们这样做也是实事求是。
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我们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只要是公平合理的,就是要把企业稳下来、岗位保得住。今明两年3500万人是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要给他们有缓冲的机会,并且即便失业了,也要短时期内能够有再就业的机会。
现在,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概有1亿人容纳就业,我们的零工经济大概能够容纳2亿人的就业,这就需要采取更多的,不仅是扶持的,而且是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政策,让更多的就业岗位成长起来。
02
个人不为企业所有,但可以为企业所用
零工经济被认为是劳动力的共享,一种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按照国外的经验,导致零工经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下行,二是劳动力人口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2019年Q3的GDP增速为6%,为1992年记录以来同比增速最低。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41亿的峰值后,连续七年数量下降。从2011年到2018年,中国已累计减少劳动力4343万人。灵活用工在国内尚处于初期。
人瑞人才《2019年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白皮书》中表示,中国的灵活用工仅为9%,刨除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不到1%。
不少上班族非常反感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大公司的HR都特别强势,他们使用外包只是为了节省成本,避免出现劳务纠纷。"大家看联盟公众号文章《取消劳务派遣正当其时吗?》(点击进入阅读)即可见其端倪。
但是对个人福利削弱特别严重,和其他同事相比,同工不同酬,非常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劳务派遣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人一岗;灵活用工是一个坑多个萝卜或者一个萝卜多个坑,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按照用工需要来匹配劳动力。”
在不少行业内人士看来,劳务外包和劳务派遣不能算是真正的灵活用工,是企业为了减少用工风险将劳动关系转移到第三方,只能算是法律形式的灵活用工。新型的灵活用工是按需招聘,以项目制为主,时间灵活。“灵活用工从理论来讲,是迟早的事情。
想象一种未来场景:随着灵活就业形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职业,可能会像美团骑手、滴滴司机一样,雇主直接在上面发布一项任务,雇员在上面抢单。因此,社会协作分工的法律意义就不仅仅是“用工”了,目前主流的称法为:新就业形态。
灵活就业,或是新就业形态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个人不为企业所有,但可以为企业所用。
所以在技能的选择上,人们会越来越倾向于具有社会价值的通用技能,而非只拥有企业价值的特殊技能。
03
“零工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人们熟悉的外卖小哥,已经以“网约配送员”的名义成为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去年正式发布的新职业之一。而如今,“零工”的概念还在不断被丰富——主播、宠物烘焙师、密室设计师、汉服造型师、奶茶试喝员、外卖运营师、收纳师、创客指导师等新职业丰富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一份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将这些强调即兴发挥、创造力和灵活响应的灵活就业称为“灵工”。
2021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讲到这句话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在让灵活就业方式从“就业备胎”变得“大有可为”。
很多人的用工关系从“公司+员工”变成“平台+员工”,但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高小玫注意到,虽然灵活就业的概念在政府文件中已出现约20年,却至今未全面纳入劳动行政部门监管范围,劳动规范、劳动保障无法可依,因而也成为劳动纠纷的高发区。
也正因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上海分公司邮件接发员柴闪闪特别留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这句话: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并且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在他看来,这相当于给灵活就业者吃下了“定心丸”。
04
全国多地新出台关于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
针对灵活就业的痛点问题,全国各省已经有相关《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
多个省市接连发布政策通告文件,明确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新业态模式作为工作要点,可以预见,两会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跟进,对新业态模式进行布局。
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有的人一人打几份工,很辛苦,应该给他社保补贴,特别是要用机制性的办法来解决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问题,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权益保障。中国要为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李克强




